首頁 / 媒體中心
日期:2019-01-02 00:00:00
眾所周知,裝配式建筑是由預制構件現場拼裝而成的,構件之間的拼裝接縫在防水上一直是一個薄弱節點,特別是對于有些外墻板考慮抗震設計因素,接縫設計需要滿足一定范圍內可變形,更增加了接縫部位的防水難度。
傳統的建筑外墻本身密封性較好,防水以“堵”為主,堵住一切薄弱部位可有效起到防水的效果。對于裝配式建筑,由于拼縫較多,其效果不盡理想。所以裝配式建筑的防水,設計過程中就應考慮可能有水流會突破外側防水層,所以要通過防水與排水兩相結合,再加以合理的構造設計達到防水效果。
傳統建筑的外圍護結構采用的防水措施可總結為三大策略:
1、結構自防水。利用材料自身的密度和足夠的厚度,確保不出現使水侵入的裂縫。
2、構造防水。利用“雨幕”原理,在外層和內層之間形成等壓空腔,或使進入的水通過一定的構造設計疏導出圍護結構外。
3、材料防水。又稱“完美屏障”,可對應于外貼防水雨布、防水卷材,外涂防水涂料等構造措施。
結構自防水
構造防水
材料防水
預制混凝土外圍護構件(承重外墻、非承重外墻、外墻掛板等)在防水設計上同樣繼承了上述三種策略。由于裝配式建筑的特點,僅采取材料防水策略,依靠接縫表面密封并不能確保接縫防水效果。暴露于室外的密封膠受環境因素影響會收縮、開裂。有效的接縫防水設計應根據工程所處的氣候環境采用三種設計策略的不同組合。
接縫防水設計原理
重力:水由上層預制構件豎向墻面流到底側墻面 進入板間接縫。
表面張力:由于混凝土構件材料屬性屬于親水型材料 水會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進入接縫。
動能:雨水落到下層預制墻板的上部迸濺向板間接縫內部侵入。
靜態氣壓差:由千室內外空氣存在靜態壓力差 , 靠近墻板附近雨水會被氣流”吹' 向板間接縫。
毛細作用:受表面張力影響 , 水滴可能達成一個橋 , 產生毛細作用拉水通過細小縫隙。
防水解決方案
采用結構自防水、構造防水、材料防水三種設計策略的不同組合。
結構自防水
構造防水
構造防水
材料防水
裝配式混凝土住宅的預制外墻接縫分類
1、施工縫。PC側面與現澆砼間豎縫、PC頂與現澆砼間水平縫。接縫常用做法是”粘合接縫“預留粗糙面。
2、安裝縫。PC底與現澆砼間水平縫、PC與PC之間的接縫。接縫常用做法是”填充接縫“預留20mm安裝縫,后灌漿填實連成整體;”可動接縫“預留安裝縫,通過彈性密封材料密封。
"粘合"接縫,預制構件與后澆混凝土的結合面為“粘合”接縫?!罢澈稀苯涌p通過預制構件設置粗糙面確保與后澆混凝土的連接密實,杜絕縫隙滲水。外墻防水做法同現澆結構,無特殊附加措施。關鍵是做好連接部位預制混凝土的粗糙面成型效果,一般采用水洗粗糙面防水效果較好。
“填充”接縫,預制非承重外墻板底部與現澆梁間的水平安裝縫?!敖涌p做法1”,通過灌漿盲孔連接,水平縫與盲孔一起用高強度灌漿料灌實(灌漿前以無收縮膠條或砂漿封堵)?!敖涌p做法2”給出實際項目中采用的另一種做法作為參考。 預制剪力墻外墻板底部與現澆梁間的水平安裝縫。通過灌漿套筒連接,水平縫與套筒一起采用高強度灌漿料灌實。
“可動”接縫,“可動”接縫在裝配整體式剪力墻建筑中主要出現在外掛墻板,以及預制三明治外墻板的外葉板的接縫。主要通過施打密封膠密封加構造防水實現防水效果。
接縫處密封膠的施工要點
正確的膠縫形狀:為適應溫度變形,外側打膠后用刮膠片將膠體表面修飾成凹面,以此讓膠形成“漏斗”形的橫截面。正確設置背襯材料:通常選用圓形發泡PE棒,需按要求嵌入接縫一定深度,以保證打膠厚度。正確的密封膠材料:應避免使用硅酮密封膠(容易污染構件表面),優先使用專用密封膠(MS改性硅烷密封膠)。施工前準備:打膠施工前接縫清理干凈;PC構件邊緣如有破損,應修補好;避免污染,在打膠前可以貼美紋膠保護。注意影響膠硫化的氣候因素,避免中午日曬下施工等。注意密封膠施工后期保護。
裝配式建筑接縫在滿足外圍護結構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應考慮建筑美學要求,即應從立面整體效果出發,可從以下幾點出發加以考慮: 1、合理規劃接縫位置,突出或削弱其在立面上的形象。 2、處理好接縫與外墻材料分格縫的關系,必要時可設置假縫。 3、利用預制構件高精度的特點,用拼縫作為建筑立面美學的元素。
什么是裝配式建筑 裝配式建筑是指工廠預制、現場裝配而成的建筑,具備保溫、隔音、防火防蟲、節能、抗震等功能,通俗理解就是“拼積木”式建筑。分類看主要包括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現代木結構建筑。與傳統建筑相比,更加強調標準化、模塊化,從前端的設計、到施工、裝修等各個環節都是,因此效率也更高。
我國現有的建筑技術路徑(稱之為傳統技術)形成于1982年,即鋼筋混凝土現澆體系,又稱濕法作業??陀^上講,雖然對城鄉建設快速發展貢獻很大,但弊端亦十分突出:一是粗放式,鋼材、水泥浪費嚴重;二是用水量過大;三是工地臟、亂、差,往往是城市可吸入顆粒物的重要污染源;四是質量通病嚴重,開裂滲漏問題突出;五是勞動力成本飆升,招工難、管理難、質量控制難。這表明傳統技術已非改不可了,加上節能減排的要求,必須加快轉型,大力發展工廠化裝配式建筑。 傳統技術是我國建筑行業目前主流的現場澆筑施工模式,即從搭設腳手架、支模、綁扎鋼筋到現場澆筑混凝土的作業模式。預制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與現澆鋼筋混凝土建筑的區別在于不同的設計、生產、運輸和施工方式,由于需現場拼接,所以帶來了構件和節點的設計方法、施工方式的變化。兩種技術相比較,最大特點是生產方式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五化上:建筑設計標準化、部品生產工廠化、現場施工裝配化、結構裝修一體化和建造過程信息化。其主要優勢體現在提升工程建設效率、提升工程建設品質、保障施工安全、提升經濟效益以及低碳低能耗、節約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
眾所周知,裝配式建筑是由預制構件現場拼裝而成的,構件之間的拼裝接縫在防水上一直是一個薄弱節點,特別是對于有些外墻板考慮抗震設計因素,接縫設計需要滿足一定范圍內可變形,更增加了接縫部位的防水難度。